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管理 >>社会工作部 >>宣传拓展 >> 正文

社会工作部

宣传拓展

朝阳区区域医疗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朝卫通字〔2012〕256号)中的“医疗服务联盟”和“医疗服务共同体”)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片区内,由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理顺区域医疗联合体管理机制,促进分工协作机制健康、可持续发展,方便群众就医,依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京发〔2010〕8号)、《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朝卫通字〔2012〕256号),制定我区医疗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从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和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着手,按照我区医疗资源分布实际情况,优化局部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整体效益,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注重治疗全过程和连续性健康管理,通过探索区域医疗协同、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和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等改革工作,逐步完善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使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更加面向服务区域内的健康需求,重点解决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强化职责,落实功能”的原则。强化对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的规划、统筹和政策引领职责,切实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坚持分级诊疗,推动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切实落实功能定位,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分工协作。

(二)“统筹协调、平等互助”的原则。统一规划,加强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和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加强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协同和管理协同。在各级医疗机构平等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医务人员的实际利益,充分发挥各方支持和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

(三)“服务优先,多元探索”的原则。在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片区内,以提供更多、更好、便捷的医疗服务为核心,建立新型的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医疗服务模式。鼓励各医疗联合体根据需求与现状,兼顾历史上已形成的合作关系基础,开展不同模式的改革探索。

(四)“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主要以管理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以技术、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以点组线、以线促面、惠及全域;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平稳启动,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三、工作目标

以朝阳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医疗资源片区划分为基础格局,建立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级分工、组团式运行的片区化医疗服务格局,促进医生和患者向社区下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具体目标是:

(一)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通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探索管理、运行和评价等机制,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健康朝阳建设,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强化公益性质。

(二)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宏观效率。通过建立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纵向资源流动,促进分级就诊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促进分级就诊模式的形成。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明确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区域信息化建设、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降低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首诊比例,促使三级医院逐步回归疑难杂症诊断和科研教学。

(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组建片区医疗联合体,加强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下级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依据医疗服务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置住院和日间照料床位,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提高硬件水平,促使居民就医回归。

四、组建方式及功能定位

(一)医疗联合体的组建

全区按照医疗资源和行政区划,将朝阳区分为北部、中部、东部、南部4个片区,原则上由北京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担任4个片区医联体的牵头单位,每个片区内的三级公立医院均为业务指导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

(二)医疗联合体的管理模式

医联体管理实施两级管理。一是区级管理层面。成立朝阳区推进片区化医疗联合体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医联体委员会”)。主要负责辖区内医联体的建立规划、运行指导、质控监督与考核评估等工作,贯彻落实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医管局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工作的各项政策,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在医联体建设、运行中的问题和困难。区医联体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二是4个医联体管理层面。各医联体参照理事会管理模式,成立内部日常运营管理机构。按照区医联体委员会统一要求,统筹协调医联体内部各医疗机构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统筹、学科布局、人员培养等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

1.各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均为独立法人单位。以技术、服务为纽带,以签署长期协作协议为方法,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医联体中理事会和业务指导单位要与区医联体委员会签订任务责任书。在理事会的统一要求下,各成员单位之间签订医疗联合协议书。

2.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牵头医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若干名,由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院长(或由理事长提出拟任人选,报理事会审核批准)担任,负责协助理事长工作。理事若干名,成员由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相关部门负责人(或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院长)组成。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医联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理事会负责从牵头医院和三级医院中选派相应人员到下级成员单位担任责任主任,具体负责上下联动、双向转诊以及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协调工作。

3.医联体理事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牵头单位内,设主任及副主任各1-2名,由理事长提出拟任人选,报理事会审核批准;成员若干名,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指定的专门联络人(或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

4.鼓励各医联体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适合医联体实际管理需要的治理架构。

5.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保持独立的医疗业务管理,并承担相应的医疗责任。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制定和实施统一管理和质控标准。医疗成本控制和医疗费用控制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各成员单位的经济收入均保持独立。

6.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医联体运行中本院有关管理工作,协调落实医联体理事会确定的各项医疗工作与协调工作等。

(三)医疗联合体的成员职责分工

牵头医院:负责联合医联体区域内的其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分工协作机制。承担医联体理事会及办公室的筹建,负责办公室日常运行。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人员带教与培训、检查检验绿色通道和远程会诊等工作细则。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各专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承担对所有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组织医联体日常工作例会、工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汇总。

三级医院:按照医联体理事会确定的任务分工,与牵头医院共同负责对下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

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承担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开展常规诊疗技术。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完成医联体理事会规定的相应工作。

五、工作任务

医疗联合体建设按照4个片区规划,先期整合医疗服务网络,纳入网络的各医疗机构,以点组线,形成4个纵向一体化的医疗联合体,首先提高各医联体内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同能力。并以线促面,加强医联体间的沟通与协调,以横向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提高医疗服务连续性和协同覆盖能力。通过“上下一体化、大小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化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机制

根据功能定位及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核心单位与成员单位选择部分科室形成一对一对口关系,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病人转诊成员单位,转诊病人可包括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成员单位病人病情变化时,根据对口专科会诊意见转诊到上级医院。

(二)建立医师执业自动多地点机制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医师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医联体内具有相应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作为多点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服务,由各医疗机构报医联体理事会审核后,向双方(或多家)机构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与医联体内非本机构医技人员和医疗管理人员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聘请其在本机构兼职,并报理事会备案。

(三)建立区域信息联网机制

以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支撑共性技术为基础,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信息平台。

(四)建立业务指导机制

根据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现单病种的规范化治疗。由三级医院通过专项讲座、查房等形式对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共同遵守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根据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关系,建立和完善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定期到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兼任学科带头人机制。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协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由牵头医院和三级医院安排相对固定的高年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定期到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查房、出诊、带教和会诊。原则上,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有在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经历累计工作1年以上。建立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到上级或牵头医院进修和培训机制。二、三级医院要有计划地、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安排免费进修和专业技术培训,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一批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的医护人员,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

(五)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建立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建立会、转诊档案,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和尽量减轻患者就医费用负担的原则,制定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间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制定合理、方便、畅通的双向转诊具体实施细则。

(六)开设检验影像绿色通道

以建设远程医学影像会诊为手段,将医联体内多家、多级医院构成一个“医疗网络”,慢性病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可以获得传输和共享,使得患者在一、二级医院就能够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建立检验绿色通道,在医联体内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查检验。

(七)建立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提供健康状况信息,进行健康状况评估预测,综合性医院实施设计健康指导方案并进行评价。区内居民在二、三级医院就诊时的检查、报告、用药和住院信息,均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阅。推进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与社区慢性病规范管理的有效衔接。逐步建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各环节的一揽子疾病管理计划。

(八)探索医保付费创新模式。

探索将各级医疗机构的医保费用单独支付调整为对医联体进行统一预付,即实现“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管理模式;居民就医模式则由居民分散就医调整为选择在医联体定点就医,通过医保措施,形成居民“社区首诊、梯度就诊、双向转诊”新模式。

六、工作进度安排

按照《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朝卫通字〔2012〕256号)要求,从2012年起,朝阳区各级医疗机构开始试点医联体工作。2012年,启动运行朝阳区中部医疗联合体,探索开展医联体工作的基本路径,为推进医联体工作摸索经验;2013年,启动运行朝阳区东部、北部2个医联体,进一步推进区域医联体工作,优化服务流程,有效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垂杨柳医院改扩建工程进度,适时启动朝阳区南部医疗联合体。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联合体工作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统筹谋划,积极进行探索立足于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理事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医联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北京市政策支持,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

医联体牵头医院要组织建立理事会和完善的工作组织,明确任务分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协议和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推进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医联体建设。

(三)加强舆论宣传

组织开展好对医联体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联体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此项改革平稳顺利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