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杏林采风 >>药学知识 >> 正文

杏林采风

药学知识

中药养生之枸杞

来源:五棵松门诊部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生保健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中国传统道家服食补品的历史很悠久,从秦始皇命徐福出海寻求仙药开始,我们的历史上有无数个讲述服食仙药成仙祛病的故事,国人对于补品的追逐有种近乎痴迷的热衷,再到最近“中年大叔保温杯中的枸杞子”这一网络流行时尚语言,我们不禁想问一问,诸如枸杞子、冬虫夏草、鹿茸等等大家熟知的补益之品,你真的服食对了吗?且听我先给大家说一说枸杞子的故事吧。

 

枸杞子,是茄科小灌木枸杞的成熟子实。枸杞子药食同源的历史悠久,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称其为“久服轻身不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又名“却老子”。《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御览》作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杞,一名地辅。生平泽。

 

《本草纲目》时珍曰︰今考《本经》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

 

也就是说,时珍指出《神农本草经》中指的枸杞并没有明确指出是根、茎、叶、子的哪个部分,但是根、茎、叶、子的性味功效是完全不同的,而《本经》所说的枸杞久服轻身不老的原因在哪里呢?还得请出来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且听下回分解。

枸杞这一驰名中外的中药材,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称其为“久服轻身不老”,有延衰抗老的功效,又名“却老子”,那么这一功效的由来有什么根据吗?

 

《本草纲目》时珍所提到的“西河女子服枸杞法”,就不得不为大家介绍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文本源自宋人的《太平广记 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 西河少女》“西河少女者,神仙伯山甫外甥也。山甫雍州人,入华山学道,精思服食,时还乡里省亲族。二百余年,容状益少。入人家,即知其家先世已来善恶功过,有如目击。又知将来吉凶,言无不效。见其外甥女年少多病,与之药。女服药时,年已七十,稍稍还少,色如婴儿。汉遣使行经西河,于城东见一女子,笞一老翁。头白如雪,跪而受杖。使者怪而问之,女子答曰:“此是妾儿也。昔妾舅伯山甫,得神仙之道,隐居华山中。悯妾多病,以神药授妾,渐复少壮。今此儿,妾令服药不肯,致此衰老,行不及妾,妾恚之,故因杖耳。”使者问女及儿年各几许,女子答云:“妾年一百三十岁,儿年七十一矣。”此女亦入华山而去。”

 

翻译过来是说:西河少女,是神仙伯山甫的外甥女。伯山甫是雍州人,进入华山修道,精心思道服食仙药,有时回到家乡故里探望亲戚族人。二百多年了,伯山甫的容貌状态越来越年轻。他走进别人家里,就知道那家先代以来的善恶功过,就象亲眼见到一般。又知道将来的吉凶,他说话无不灵验。看他的外甥女年少多病,就给她药吃。他的外甥女服药时,已经七十岁了,吃药后渐渐返回少年,脸色象婴儿。汉朝派使者行经西河,在城东看到一个女子正打一个老翁。这个老翁头白如雪,跪在地上接受杖打。使者觉得奇怪就问那女子,女子回答说:“这是我的儿子。从前,我的舅舅伯山甫得了神仙之道,隐居在华山中。他可怜我多病,就拿神药给我,我吃了药就渐渐恢复少壮。如今这个儿子,我让他服药他不肯,以致这般衰老,走路追不上我,我生他的气,所以就杖打他。”使者问女子和儿子年龄各多少,女子回答说:“我一百三十岁,儿子七十一岁。”这个女子也入华山而去。

 

在这个古代文言纪实小说中出现的神话故事似乎并不足以证明枸杞的轻身不老功效的实质,但也为后世对枸杞子的热衷找到了坚实的依据。这种记载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就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谁也没见过女娲怎么补天的,也没有必要质疑我们是不是泥丸捏成的,似乎只是神志怪谈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信仰。那么枸杞轻身不老的功效还有其它证据吗?笔者再查资料似乎真的有人实践过枸杞的服食确切方法,且听下次分解。

 

以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为代表的淮南学派遗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茎,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其叶,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花、实、根、茎、叶作煎,或单榨子汁煎膏服之者,其功并同。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盘结甚固。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气使然。又润州开元寺大井旁生枸杞,岁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也。”

 

另有一则真人实践记录,清人《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夜,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此药采无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无益。

 

看来历史上确有其人信仰了那个西河女子的传说,并按照她的服食方法对枸杞进行过服食制法,但看清楚这个服食法,正如时珍所言“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不管枸杞的西河女子服食法是否真的能轻身不老,至少像现在这样大家每天保温杯泡点枸杞子就能轻身延年成仙,恐怕是别想了,古代言的枸杞与现在大家言的枸杞子是不同的,单喝枸杞恐怕是要出现各种副作用的。